猪牙皂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三次签约失败,因文笔不够好,学会这3招新 [复制链接]

1#

如果文笔欠佳,签约不了网文平台,是不是挺遗憾?

前几天,从“天涯”换到“晋江文学”,再转战“起点”的几位新手,又在讨论怎么提升文笔。

其实,这问题太宽泛。好比问“怎么做菜才好吃”,不同菜系,不同口味,不同人群答案都不一样。

终于有人问了个还算具体的问题——怎么写出现场感。

我觉得可以回答了。

现场感究竟是啥玩意儿?

有一个词,你一定很熟悉,身临其境。

写热闹的大街就像是热闹的大街,写冷清的寺庙就像是冷清的寺庙。写哪像哪。

被誉为“鬼才”的马伯庸,其作品《长安十二辰》有一段描写傍晚的长安城:

李泌捏紧缰绳,骑马在大街上疾驰。此时还没到上灯放夜的时辰,但长安城的居民扶老携幼,早早涌上街头,和蒙着彩缎的牛车、骡车挤成一团。

诸坊的灯架还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,而灯下的百戏已经迫不及待先开始了表演。一路上丸剑角抵、戏马斗鸡,热闹非凡。

空气中浮着一层油腻腻的烤羊香气,胡乐班的春调子飘向远方,与歌女们遥遥传来的踏歌声相应和。

长安城居民扶老携幼,和蒙着彩缎的牛车、骡车挤成一团,这是一眼望去最大的观感。

然后,一路上丸剑角抵,戏马斗鸡,热闹非凡,游戏杂耍的动作和声音出来了。

最后,空气中浮着一层油腻腻的烤羊香气……到这里,现场的细节都已经萦绕在鼻尖。

这就是比较成功的现场感。

如果写大街,结果像菜市场,这就是“失真”,没有现场感。

身临其境还有一层意思,写什么时间就像什么时间。

写冬日早晨那就得像冬日早晨,写秋天的午后就得像秋天的午后。

现场感,最基本的就是空间感和时间感要对。

再高一级别,氛围和情绪也要对,比如吵架的现场和沉默的现场肯定不一样。这就比较难了。

这里,先聊聊怎么写出基本的现场感,也就是空间感和时间感。

先看一个例子:

三爷穿着汗衫短袴,揸开两腿站在门槛上,背过手去,啪啦啪啦打股际的蚊子,远远的向四爷叫道:“老四你猜怎么着?六妹离掉的那一位,说是得了肺炎,死了!”

四爷放下胡琴往房里走,问道:“是谁给来的信?”三爷道:“徐太太。”说着,回过头去用扇子去撵三奶奶道:“你别跟上来凑热闹呀,徐太太还在楼底下呢,她胖,怕爬楼,你还不去陪她!”

三奶奶去了,四爷所有所思道:“死的那个不是徐太太的亲戚么?”三爷道:“可不是。看这样子,是他们特为拖了徐太太来递信给我们的?当然是有用意的。”

四爷道:“他们莫非是要六妹去奔丧?”三爷用扇子柄刮了刮头皮道:“照说呢,倒也是应该……"

他们同时看了六小姐一眼,白流苏坐在屋子的一角,慢条斯理绣着一双拖鞋,方才三爷四爷一递一声说话,仿佛是没有她发言的余地,这是她便淡淡的道:”离过婚了,又有做他的寡妇,让人家笑掉了牙齿!“

她若无其事地继续做她的鞋子,可是手头上直冒冷汗,针涩了,再也拔不过去。

——张爱玲《倾城之恋》

这段文字,如果静下心来,慢慢品读,让画面在脑海一点点浮现,你会发现现场感很强。

当然,其中的人物“四爷”、“三爷”这些因为年代相隔较远,可能比较模糊。

除此以外,整个现场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还是比较清晰的。

时间到了晚上。四爷本来是自顾自拉胡琴的。

三爷来了,远远就能听到他在叫嚷,手里还捏着把扇子。

四爷于是起身,放下胡琴,走进房。于是,三爷和四爷唱双簧一般,说了一段让白流苏(六妹)如坐针毡的话。

白流苏虽然嘴巴上不肯服软,但心里着实难受了。

从屋外到屋里,从两人的对话到白流苏回应,现场的“轮廓”和“骨骼”历历在目。

怎么做到的?我总结,主要有以下三点,希望对大家有启发:

1.不必刻意写现场有什么

新手描写现场,往往容易踩坑,把自己脑海里“有什么”全都照搬到笔端,事实上读者却未必会有“现场感”。

例如,写迎接新娘的现场,如果这样写:

有好多人!鞭炮也有好多,堂屋里面摆着一张桌子,上面有好多水果、糖果和其他零食。新娘子来了,屋子里好热闹!

读完,其实并没有引起鲜明的画面感。换一种写法试试:

来了!老六扬了一下手,嘴里叼着烟的五哥左手捏着火炮,右手从嘴里拿烟一点,火炮“咣”一声窜入空中。孩子们早已捂着耳朵躲到大人身后。地上的“窜窜红”鞭炮炸开了锅,一股浓烟弥漫开来。透过烟雾,隐约可见红衣服的新娘子被人背着,过来了。

相比之下,没有刻意写“有什么”,而是写“看见什么在变化”,效果就不一样。

2.通过人的行为透露周围的环境

上文《倾国倾城》三爷有两个动作,透露出当时是什么环境。

第一个动作,啪啦啪啦打蚊子。

这对于当时的上海来说,不是夏季就是秋季。

第二个动作,用扇子去撵三奶奶。

扇子有两个作用,一是赶蚊子,二是扇风纳凉。

所以高手写时间感,有时真不必直接说我现在是什么时候。人物的一个动作就能巧妙传达时间信息。

3.人物心理通过动作暗示给读者

营造现场感很重要的一点,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,那就是人物心理。

人心像一面镜子,心里怎么想的,有什么的心理感受,往往能折射出现场的特定气氛。

上文《倾国倾城》对白流苏有一个动作描写,“她若无其事地继续做她的鞋子,可是手头上直冒冷汗,针涩了,再也拔不过去。”

针涩了,就是受到阻碍不活了。本来好好地做着鞋,针怎么就“不活了”?

很显然,这是暗示读者:白流苏内心波澜起伏,再也不能宁静。换句话说,当时的现场气氛空气仿佛静止了。

猜你想看:

猜你想看:

01文章干巴巴,不会描写?看看冰心《肥皂泡》教我们描写的3个诀窍

02想有效提升文笔,读这三本书少走很多弯路:大作家深入浅出谈写作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